长治医学院志
一、历史沿革
长治医学院是一所省属全日制普通高等医学院校,坐落在长治市解放东街161号。学校创建于1946年,其前身是“晋冀鲁豫军区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总院”开办的护士学校,是我党最早创建的医学院校之一,是人民军队馈赠给太行老区人民的珍贵礼物。
1945年9月,中共中央派遣延安中央医院院长、留法博士何穆及姚冷子、侯明、何智泉、常宗礼、陈志英等6位同志从延安到晋冀鲁豫军区开展医疗工作。1946年7月“晋冀鲁豫军区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总院”在河北邢台成立,何穆同志任院长。同年,医院根据晋冀鲁豫军区司令员刘伯承、政委邓小平“培养卫生人才”的指示,开办了“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附属护士学校”。1947年夏,刘邓大军南下,鉴于太行老区人民在抗日战争中做出的巨大牺牲和缺医少药的现状,时任晋冀鲁豫军区副政委、边区人民政府副主席的薄一波同志请示中央批准,将和平医院和附属护士学校留在了晋察冀边区。1948年4月至8月,和平医院及附属护士学校从河北武安迁至山西长治,并在护士学校的基础上成立了“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医学专科学校”,即“和平医专”,由晋冀鲁豫军区卫生部副部长、和平医院院长何穆兼任校长。1950年7月,山西省人民政府决定在和平医专的基础上成立“山西省立长治医科专门学校”。后经山西省立长治医士学校、山西省长治卫生技术学校两次易名之后,于1958年改建为“晋东南医学专科学校”,归省卫生厅主管。1961年,山西省贯彻国家“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撤销晋北、晋中、晋南三所医专,只保留晋东南医专。学校经考试择优接受被撤销三所医专学生145名,同时停办中专班。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学校校址被占,被迫三次搬迁;1971年8月太行“五七大学”成立,晋东南医专成为太行“五七大学”医科。1972年8月,学校搬回原校址,恢复“晋东南医学专科学校”原校名。1986年,学校由专科升格本科,更名为“长治医学院”。
二、历任领导
(一)长治医学院历届党委书记名单(表1)
学校名称 |
任 期 |
姓 名 |
中国人民解放军 晋冀鲁豫白求恩国际 和平医院总院护士学校 (1946年7月——1949年) |
1946年——1947年 |
侯文周 |
1947年——1948年 |
蔡光炎 |
1948年——1949年 |
常乐 |
山西省立长治医科专门学校(1950年——1951年) |
1950年——1951年 |
孙士杰 |
山西省立长治医士学校(1951年——1954年秋) |
1951年——1954年 |
孙士杰 |
山西省长治卫生技术学校(1954年秋——1958年7月) |
1954年秋——1958年7月 |
王绍苏 |
山西省晋东南医学专科学校 (1958年8月——1986年7月) |
1958年——1970年 |
游景秋 |
1971年——1972年 |
龚守文 |
1973年——1974年 |
王朝进 |
1975年——1983年 |
龚守文 |
1984年——1985年 |
石学文 (副书记主持工作) |
1985年——1986年7月 |
李汝吉 |
长治医学院 (1986年8月——至今) |
1986年8月——1987年5月 |
李汝吉 (副书记主持工作) |
1987年5月——1990年6月 |
郝思亲 (副书记主持工作) |
1990年6月——1992年8月 |
王兆善 (副书记主持工作) |
1992年8月——1998年7月 |
王兆善 |
2000年10月——2009年4月 |
王杰敏 |
2010年2月——2014年3月 |
申建设 |
2014年3月——至今 |
李华荣 |
(二)长治医学院历届校、院长名单(表2)
学校名称 |
任 期 |
姓 名 |
中国人民解放军 晋冀鲁豫白求恩国际 和平医院总院护士学校 (1946年7月――1949年) |
1946年7月――1949年 |
何 穆 |
山西省立长治医科专门学校 (1950年――1951年) |
1950年――1951年 |
安柏林 |
山西省立长治医士学校(1951年――1953年) |
1951年――1953年秋 |
安柏林 |
山西省长治卫生技术学校(1953年秋――1958年7月) |
1954年――1955年 |
安柏林 |
1955年――1957年 |
魏晓东 |
山西省晋东南医学专科学校 (1958年8月――1986年7月) |
1958年――1959年 |
孙立功 |
1960年――1965年 |
魏晓东 |
1966年――1970年 |
朱锦忠 |
1971年――1972年 |
龚守文 |
1975年――1978年 |
杨俊峰 |
1978年――1981年 |
魏晓东 |
1982年――1983年 |
郭云鹤 |
1984年――1986年7月 |
郭佩茹 |
长治医学院 (1986年7月――至今) |
|
名誉校长钱信忠 |
1986年8月――1987年5月 |
郭佩茹 (副校长主持工作) |
1987年5月――1990年6月 |
郝思亲 (副校长主持工作) |
1990年6月――1992年8月 |
郝思亲 |
1992年8月――1998年7月 |
王敬弘 |
2015年1月――2015年9月 |
李华荣 (党委书记主持工作) |
2015年9月――至今 |
郑建中 |
三、办学条件
学校建校之初,办学条件极为艰苦。当时的和平医专只有14间破旧平房、13名兼职教员,每月办学经费就是1500斤小米。历届长医师生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太行精神和精益求精、全心全意的白求恩精神,自制标本教具,自编讲义大纲,自绘教学挂图,依靠自己的双手建设实验室、教研室,保证了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特别是1999年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之后,学校驶入了发展建设的快车道,办学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
(一)基本条件
1978年改革开放初期,学校尽管是一所老校,但基础差、底子薄、规模小,占地面积仅70亩,建筑面积不足1万平方米,学校没有操场,没有阶梯教室,校舍无法满足师生教学、生活的需要。1981年在晋东南地委书记祁英等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学校从长治果树站、长青公社征用土地70亩,使学校的占地面积达到了142亩。1982年开始,学校先后投资一百多万元,新建了900平方米的阶梯教室、2400平方米的教职工宿舍楼以及6200平方米的学生食堂和宿舍,办学条件得到初步改善。1983年12月,中共山西省委、山西省人民政府将晋东南医专收归省政府,行政主管部门为山西省教育厅。1985年,省政府投资150余万元用于学校基础建设和购置教学仪器设备,完成了图书馆、实验楼、家属楼等一批新建项目。至1986年学校升格本科院校,校园建筑面积为41514平方米建,图书馆藏书14万册,仪器设备总值133万元。1989年至1992年,长治市政府先后将与学校毗邻的城市公地及果树科研所、地区公安局家属院共120亩土地划拨给学校,学校的占地面积达到259亩。
1996年,为支持学院顺利通过原国家教委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价,省政府投资1600万元,用于改善学院的办学条件。1996年至1998年,学院新增教室、体育馆、学生宿舍、教工住宅及附属用房共计16691平方米。
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立足于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根据面向21世纪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作出了“扩大高等教育规模”的重大决策。学院把握住这一重大的历史发展机遇,实施了“前四年强基础,中三年上台阶,后三年大发展”的“三步走”发展规划。1999年至2004年,学校通过自筹、贷款、引资等方式,多渠道筹集资金1.7亿元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先后新建了36584平方米的学生公寓,3768平方米的阶梯教室,7105平方米的病理解剖楼,32582平方米体育场馆,20404平方米的学术交流中心等基础设施,学校的办学条件发生了质的改变。截止2015年,校本部占地面积321亩,建筑面积15.3万平方米,固定资产3.4亿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8300万元;图书馆藏书53万册,中外期刊1200种,电子图书6.8T。根据高等医学教育规律和自身实际,学院实行了“系院合一”的管理体制,附属和平、附属和济两所直属附属医院分别为学院的第一、第二临床学院,承担着学院的临床教学任务。如果加上两所直属附属医院,学院占地面积达到654.1亩,建筑面积39.52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12.9亿元,其中仪器设备总值5.99亿元。
今日的长治医学院教学科研设施齐全,拥有科技大厦、学术交流中心、科学会堂、网络中心、计算机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文体活动中心、阶梯教室、多媒体教室、语音室、电子阅览室、人体形态学科技馆、临床技能中心,各种设施先进的实验室、学生公寓和省内一流运动场。学院绿化面积7.8万多平方米,绿化率36.4%,2013年获得“山西省园林示范先进单位”称号。与升格本科时相比,学院的办学条件、校容校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二)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历来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建校初期,从国民党统治区上海医学院引进了邵耕、朱坚等一批地下党员和进步学生。1958年学校改建为晋东南医专后,加大了人才培养和引进的力度。1962年在省卫生厅的协调下,山西医学院倪弼廷、郭佩如、黄克峻、贾云鹏、郝楷等9名教师调入晋东南医专支持办学,同时从山西大学、山西医学院分配来校一批优秀毕业生,学校的师资力量得到加强。1986年升格本科后,学院先后出台了《关于培养提高青年教师的意见》和《长治医学院“八五”期间师资队伍建设方案》,加大了对中青年学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力度。1996年原国家教委对学院进行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价时,学校有专任教师249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的65人,博士研究生2人,硕士研究生34人,研究生以上学历人员占专任教师的14.5%。1999年以后,学院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一方面广泛吸纳外校优秀毕业生,引进优秀人才;另一方面,鼓励支持青年教师在职攻读研究生学位,提高学历层次和能力水平。1999年至2004年期间,学院累计投入800多万元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共培养博士生44人,硕士生207人。
截止2015年底,学院本部共有教职工883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177名;专任教师485人,其中正教授37人,副教授118人,博士21人,硕士311人,硕士以上学历人员占专任教师总数的68.45%。临床教师中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467人。内科学教学团队为国家级教学团队,药理学教学团队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教师队伍中有1名国家级教学名师、9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名“省委联系的高级专家”、13名“省教育厅联系的高级专家”、10名省级教学名师、9名校级教学名师、55名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26名省级青年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
(三)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临床教学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环节,临床教学基地是承担临床教学任务的主要阵地,直接关系到医学人才的培养质量。自1958年晋东南医专自成立以来,学校没有一所真正意义的附属医院。1966年以前,晋东南医专和晋东南地区人民医院(即太行国际白求恩和平医院)同属晋东南地委、专署领导。为方便教学,地委在两个单位成立了一个党委,学校和医院各自设立党总支。由于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党委的统一领导,尽管医院不是学校的附属医院,但承担着学校的教学与实习任务,起过类似附属医院的作用,学校的临床教师在医院上班,医院的骨干医生承担了学校的临床教学任务。文革之后,学校、医院各自成立了党委,成为两个独立的单位。学校的临床教师没有了上班的医院,学生没有了见习实习的基地,教学质量受到很大影响。1985年6月22日,省委、省政府为支持晋东南医专升格本科,将晋东南地区人民医院改为晋东南医专附属医院(即长治医学院附属和平医院),并于1985年7月1日,在高教厅的主持下正式挂牌。当时的医院编制床位569张,占地12.38万平方米,是本地区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综合医院。它的挂牌结束了学校没有附属医院的历史,为晋东南医专升格本科院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1986年学校升格本科后,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由于仅有和平医院一所附属医院,临床教学资源不足的矛盾日益凸显。1996年原国家教委对长治医学院进行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价时,学校生均临床教学床位数不足0.5个,达不到国家规定的C级标准。国家教委专家组在给学院提出的“主要问题和建议”中指出:“附属医院床位严重不足,与办学规模极不适应,应尽快落实临床教学基地,加强临床教学基础设施建设”。为落实专家组整改意见,学院决定不等不靠,在国家没有投入的情况下,自筹资金再建一所现代化的综合性医院。1999年,学院租赁原驻军258医院旧址,抽调学院本部和附属和平医院的技术骨干,筹建附属和济医院。同年8月,经省编委、省教委、省卫生厅批准,附属和济医院成立,核定编制床位500张,成为学院的第二所直属附属医院。与此同时,学校打破地域限制,通过共建、联办等多种模式,在周边省市建立新的临床教学基地,不断加强临床教学基地建设。截止目前,学院已有2所“三级甲等”直属附属医院,总编制床位2000张;6所非直属附属医院,总编制床位6200张;54所实习医院和32个实践教学基地;可以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需要。此外,学院还在武乡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平顺西沟、常平集团、潞宝集团等地建立了11个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2007年,山西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观摩研讨会在长治医学院召开,学院强化实践教学、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经验在全省高校进行了交流推广。
四、本科生教育
1986年9月,在许多曾经在太行老区战斗过的老首长、老同志的关怀下,在省委、省政府、原国家教委、山西省教委的支持下,在全校师生员工的努力下,学校由晋东南医专升格本科,更名为长治医学院,并于1987年开始招收首届本科生,从此开始了本科教育的办学历程。1992年学院成为学士学位授予单位;1996年通过原国家教委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价;2004年学校通过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12年在全国同类院校中率先通过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同年,被教育部、卫生部批准成为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
(一)办学规模
1.在校生人数
学院1986年升格本科后,于1987年秋季招收了120名本科生,其中临床医学80人,妇产科学40人。尽管学校已升格本科,但大多数在校学生仍然都是专科生,本科生占在校生总数的比例不到10%。此后,学院逐渐扩大本科教育规模、压缩专科教育规模,至1996年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价时,学院全日制本科在校生达到1227人,本科生占在校生总数的比例为74.4%。进入21世纪后,学院开始面向全国招生,本科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截止2015年12月,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8190人,本科生占在校生总数的比例为98.1%。
2.院系设置
升格本科初期,学院仅设有临床医学系、妇产科学系。1992年,学院将临床医学系分为临床医学一系、临床医学二系。1999年后,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学院不断完善院系设置。目前,学校设有第一临床学院、第二临床学院、基础医学院、护理学院、人文艺术传媒学院、成人教育学院、职业技术教育学院等7个二级学院和医学影像学系、麻醉学系、口腔医学系、药学系、医学检验学系、生物医学工程系、预防医学系、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部、体育教学部、外语教学部、计算机教学部等11个系部。
3.专业设置
1987年开始本科招生时,学院只有临床医学和妇产科学2个专业。1994年设置了护理专业,1995年设置了医学影像专业,并都于当年开始招生。1999年后,学院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传统优势专业为依托,整合教育教学资源,促进学科的交叉融合,积极发展应用型专业,努力打破单科院校的局限,实现了多学科协调发展。截止2015年,学校共设置了临床医学、护理学、医学影像学、麻醉学、口腔医学、医学检验技术、药学、生物医学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应用心理学、康复治疗学、音乐学(音乐治疗方向)、运动人体科学、预防医学、医学实验技术、传播学(健康传播方向)、精神医学等17个本科专业,涉及7大学科门类,初步形成以医学及医学相关专业为龙头,融医学、工学、管理学、理学、文学、艺术学、教育学为一体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
长治医学院本科专业设置一览表(表3)
学科 门类 |
专业数量 |
专业名称 |
学制 |
医学 |
6 |
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麻醉学、 口腔医学、预防医学、精神医学 |
5年 |
5 |
护理学、医学检验技术、药学、医学实验技术、康复治疗学 |
4年 |
管理学 |
1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
4年 |
工学 |
1 |
生物医学工程 |
4年 |
文学 |
1 |
传播学(健康传播方向) |
4年 |
艺术学 |
1 |
音乐学(音乐治疗方向) |
4年 |
理学 |
1 |
应用心理学 |
4年 |
教育学 |
1 |
运动人体科学 |
4年 |
(二)质量工程建设
2007年,学院确立了“稳定规模、优化结构、提高质量,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办学思想。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学院不断增加投入,加大特色专业、精品课程、高水平师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力度,大力实施高等院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经过8年的建设,学院现已拥有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临床医学和护理学);4个省级特色专业(药学、医学影像学、医学检验技术、麻醉学);1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内科学),5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诊断学、外科学、人体解剖学、药理学、基础护理学),6门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流行病学、医学影像诊断学、医用传感器、组织学与胚胎学、社区护理学、生工专业实践实训);7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机能综合实验室、解剖综合实验室、临床技能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临床检验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药学综合实验室、口腔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医学影像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临床技能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三)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教育教学改革
2008年,学院根据医学教育国际标准,结合地方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实际,申报了山西省普通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项目——《地方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同年8月,学院在2005级临床医学专业举办了第一届“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班即医学教育国际标准试点班”,首次将临床医学主干课以“器官系统为中心”进行整合。之后,在2008级学生中成立了第二届试点班,又将基础医学主干课程以“器官系统为中心”进行整合。截至目前,采用以“器官系统为中心”课程模式的教改班连续举办了8届,已有四届毕业生。从教师和学生的反馈来看,实施器官系统教学加强了教学内容衔接,减少了不同学科间教学内容的重复,促进了师生间的互动交流和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临床思维能力、以及沟通与交流能力。
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同时,学院积极开展授课形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成绩评定等方面的改革。将非医学类专业所有课程和医学类专业核心课程由大班授课改为小班授课,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还为教师开展PBL教学、案例教学、讨论式、启发式教学创造条件。在授课内容和方法上,采用“以案例为先导、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模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临床见习教学中,采取带教教师床旁病例讲解示范、示教室病例分析讨论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和临床思维能力。在临床实习中实行直属附属医院与各实习医院间的中期轮换,保证了临床实习的质量。在对学生的成绩评定中,更加注重形成性评价和态度、知识、能力的综合评价,如医学类专业学生的实习出科考核、毕业综合考试、客观结构化临床考核(OSCE)等。
近五年来,学校教师共承担省级以上教育教学改革项目24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项;获教育部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山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
(四)素质教育
学院高度重视立德树人和学生的全面发展。2006年,出台了《长治医学院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意见》,积极构建“三维结构”素质教育体系,将职业道德教育、人文素质教育、身心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一维即发挥第一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针对医学单科院校学生人文素质薄弱的不足,开设了人文教育、应用技术、素质培养、艺术赏析等4大类18门全校性公共选修课程,丰富了本科生的选修课程资源。二维即发挥第二课堂的延伸和补充作用,依托团学组织和学生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学术、文化艺术和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三维即发挥隐性课堂的促进作用,通过优化育人环境和建立现代大学制度,达到环境育人的目的。
2010年学院被教育部授予“艺术教育先进单位”称号。长治医学院学生在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兴晋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生物医学电子设计创新竞赛、全省大学生运动会等活动中屡获佳绩。
(五)人才培养
多年来,学院秉承“面向基层,德育为先”的办学传统,坚持“重质量、重实践、重水平、重特色”的人才培养理念,努力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为培养符合时代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院积极构建“4个1”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体系,通过鼓励学生参加一个科技社团,申报一个科技创新项目,投身一次科技服务活动,参与一次科技竞赛活动,强化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推进实验室向本科生开放、培养大学生创新团队、建立大学生就业创业见习基地等形式,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搭建平台。2008年至2015年,共有97项大学生创新项目获山西省普通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其中24项获国家级立项。2011至2015年,学院组队参加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连续五年获得华北赛区一等奖;1次获全国总决赛二等奖;3次获全国总决赛三等奖。
近五年来,学院毕业生当年就业率保持在80%以上,研究生考取率保持在30%以上。自1987年开始首届本科招生到2015年7月,学院共培养本科毕业生20379人。这些毕业生大部分成为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的业务骨干,在我省11个地市的县级医院和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医院中,长医毕业生占1/3以上;在长治市所属13个县区中,县、乡两级医院的院长、副院长,有2/3是长医毕业生。2012年12月,教育部认证专家组进校对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办学情况进行全面考察。专家组对学院的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给予了充分肯定。长治医学院在全国同类院校中率先通过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发挥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五、研究生教育
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实施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开展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工作。学院把申报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单位作为事业发展的重大机遇和提高办学层次的突破口,给予了高度重视、进行了精心的筹备。学院成立了申硕工作领导组,组建了申硕团队,总结凝练学院的办学优势和特色,积极争取上级主管和行业主管部门的支持,认真调研我省高层次应用型医学人才的需求和培养能力,多方汲取国内著名高校的研究生培养经验,反复推敲立项申请书、论证报告和人才培养方案,精心准备答辩材料。申硕工作得到省卫生厅、教育厅的大力支持,9月27日由省卫生厅、教育厅和学院及附属医院的领导、专家组成的申硕团队赴京参加国务院学位办组织的评审答辩。10月17日,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学院成为开展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工作建设单位。经过一年的建设,2012年11月29日申硕团队再次赴京参加试点建设工作汇报和检查评估答辩。同年12月21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位〔2012〕46号文件批准长治医学院正式成为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培养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工作单位,并于2013年开始首批招录和培养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自2013年8月首批20名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校以来,学院又分别于2014年录取20人、2015年录取34人,现有在校研究生74人。
为加强研究生教育,学院于2013年成立了研究生处和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遴选临床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建立了导师库,并认定具有招生资格的导师22名,举办了硕士研究生导师高级研修班,提升导师的培养能力。
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学院按照“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适应医改特殊需求”的指导思想,紧紧围绕山西省“县域医药卫生一体化”改革对高层次应用型医学人才的需要,坚持“德育为先,注重实践,强化能力,全面发展”的培养理念,致力于为医疗一线特别是县级医院,培养输送具有良好职业操守、过硬临床实践技能、较强解决临床实际问题能力的高素质、应用性高级医学人才。按照这一培养目标,学院制定了体现“三个紧密衔接”和“强化三个培养环节”的人才培养方案,即: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紧密衔接、研究生学业考核与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紧密衔接、专业学位授予与执业医师资格获取紧密衔接;强化临床实践环节、过程考核环节和人文教育环节。在课程设置上,按照突出临床实践能力和实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原则,设立了公共学位课、人文素质课和专业课三大课程模块。在培养方向上,选择力量雄厚、病源丰富、人员结构合理、学科带头人突出的内科学、儿科学、神经病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外科学、妇产科学、眼科学、麻醉学、急诊医学、临床检验诊断学等10个二级学科,作为研究生的培养方向。在教学方法上,积极推进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型学习,开展以问题为导向的案例教学。同时,加强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完善质量保证与监督体系和奖助体系,为提高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提供有力保障。
2014年12月,学院顺利通过了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组织的“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工作的中期考核。
六、高职高专教育
1958年9月,学校由长治卫生学校升格为晋东南医专,当年招收医学三年制大专班学生40人,开始开办专科教育。文革期间招生考试制度被废止。1977年恢复高考后,学校于1978年春季迎来236名恢复高考后首批三年制医学专科生。同年秋季,增设儿科学专业,学制三年,首批招生52人。但由于师资匮乏、没有附属医院等原因,儿科专业于1980年停止招生。1981年学校增设护理学专业,1985年增设妇产科学专业。至1986年升格本科前,学校共设置了临床医学、护理学、妇产科学三个专科专业,在校专科学生达到1000余人。升格本科后,学校保留了专科教育。2000年,根据国家“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工作要求,学院成立了职业技术教育学院,负责学院高职高专教育的组织管理。2001年增设了计算机应用和验光制镜专业,并将临床医学改为全科医学专业;2002年增设口腔修复与正畸技术、临床病理学与检验技术、美容医学、药学、音乐医疗等5个专业。2011年根据省教育厅“本科院校停办高职高专教育”的要求,学院逐渐缩减高职高专教育的规模。2014年仅招收音乐康复技术专业学生21人。2015年停止了所有高职高专专业的招生。这样,到2017年最后一届音乐康复技术专业学生毕业,学院高职高专教育的历史将划上句号。在长达60年的高职高专办学过程中,学院共培养各类高职高专医药卫生人才12500人,为我省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七、继续教育
为了满足在职从业人员接受大众化高等教育的需求,学校于1993年成立了成人教育处(2006年更名为成人教育部,2009年更名为成人教育学院),充分发掘和利用学校的办学资源,举办成人学历教育。1993年举办了中西医结合专科自学考试,1994年开始招收中医函授专科班和高等护理夜大(业余)专科班,1995年开始招收2年制脱产临床医学专科班,1996年增设临床医学夜大(业余)专科班,以后陆续开办了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麻醉学、药学、口腔医学、医学影像、医学检验的2年制专科脱产班和麻醉、医学影像、医学检验、护理学专科3年制函授班。
本科成人学历教育开始于1994年举办的护理学专业成人自学考试。2000年开始招收临床医学夜大(业余)3年制专升本班,2001年开办临床医学和医学影像2年制脱产本科班,以后陆续开设了医学影像、医学检验、护理学、药学业余三年制本科班和医学检验、护理、药学2年制脱产本科班。2013年开始举办社区护理本科自学考试。
根据国家政策,学院2007年停止了函授成人教育招生,2009年停止了专科、本科的脱产成人教育招生。截止2015年,学院成人学历教育保留了业余和自学考试两种形式,共10个本专科专业。其中,业余专科有临床医学和护理学2个专业,在校生494人;业余本科有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口腔医学、药学、护理学、医学检验6个专业,本科在校生1479人;自学考试有护理学、社区护理2个本科专业。在长达22年的办学过程中,学院共培养成人教育专科毕业生6422人,其中脱产和业余3553人,自学考试2869人;本科毕业生16776人,其中脱产和业余6998人,自学考试9778人。
为落实学院党委全面加强内涵建设、全面融入区域社会的要求,成人教育学院不断拓展服务职能和办学途径,分别于2014年和2015年举办了两期医学知识培训班,为基层医疗单位短期培训医护人员200名。这标志着学院的继续教育由学历教育为主开始向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重发生转变。
八、对外交流与合作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学校受条件所限,几乎没有对外交流活动。九十年代后,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不断加大对外交流力度,开始选派教师赴美国、英国、加拿大、法国、瑞典、澳大利亚、日本、南非、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进行访问研修、学术交流。2005年以来,学院先后与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Scripps纪念医院、伊萨卡大学健康与体育学院、罗克福德学院、韩国大田保健大学、英国阿伯丁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6次成功举办中美大学生文化交流活动;4次举办中美心血管疾病国际研讨会;此外,还举办了全国血液病新进展研讨会、全国生物医学工程教育研讨会等一批有重要影响的学术会议。
九、科学研究
改革开放初期,由于科研基础薄弱、学科建设水平不高、研究方法和手段滞后等原因,学校的科研氛围不够浓厚,科研工作处于较低的水平。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学院认真落实“科教兴国”战略,进一步明确了以科研水平提高带动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办学思路。1999年至2013年,学院先后四次召开科技工作会,对科技工作进行总结部署,深化科研管理体制改革,加大科技人员的奖励力度,积极引导、大力扶持教师和医护人员开展科学研究。
为提高科研能力和水平,学院成立了血液病研究所、心血管病研究所、生殖遗传病研究所、肿瘤病研究所、老年病研究所、肝病研究所等6个专业研究所。同时,加大对心血管病学实验室、血液病学实验室、肝病学实验室、药理学与药物化学实验室的投入力度,斥资350万元建成了洁净动物实验中心,为广大教师开展科研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支撑。
学院按照“区分层次、分步发展、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的原则,完善“绿色通道”和“学科特区”,加大重点学科的建设力度。2002年内科学被批准为山西省重点扶持学科,实现了学院省级重点学科零的突破。2006年药理学与药物化学成为山西省重点扶持学科。2009年内科学成为山西省重点建设学科。此外,还建设了11个校级重点学科。省、校两级重点学科充分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带动了学院学科建设水平的整体提升。
学院积极推进科研管理和组织模式改革,将科研工作分为医学类、人文社会学类、工学类三个大类别,实行分类管理;组建以科研项目为依托的协同创新中心,作为组织开展科研的载体,形成有利于创新、交叉、开放和共享的科研运行机制。同时,加大创新团队建设和中青年骨干人才的培养力度。2014年,在全院遴选组建20个创新团队,学院每年拿出150万元经费进行资助。
近五年来,学院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212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43项;获科研成果奖励45项,其中省部级科研奖励20项;发表论文3136篇,被SCI收录111篇;出版学术专著46部。主办的《长治医学院学报》与全国100余所院校进行了科技期刊交流。
十、医疗服务
多年来,学院秉承“扎根太行,服务老区”的优良传统,依托附属和平、附属和济两所直属附属医院,汇集优秀人才,开展医学研究,推广新技术项目,提供优质医疗服务,有力地推动了本地区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
长治医学院附属和平医院的前身是晋冀鲁豫军区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总院,是一所具有光荣传统的解放军战地医院。1995年首批通过山西省医院评审委员会“三级甲等”医院评审,是当时省城外唯一一所三级甲等医院。医院现有编制床位1500张,医技科室55个,在职人员2383名,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897名,高级职称人员389名,硕士、博士研究生398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5名,服务区域覆盖长治、晋城、临汾、邯郸、焦作等周边地区,服务人口达一千万以上,是本地区规模最大、技术力量最为雄厚的大型综合性三甲医院。
长治医学院附属和济医院是学院于1999年自筹资金创建的,2006年通过三级甲等医院评审。现有编制床位500张,医技科室43个,在职人员1092名,其中高级职称人员124名,硕、博士研究生120名。经过16年的建设和发展,医院已成为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康复为一体的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
近五年来,两所附属医院门急诊就诊合计466.4万人次,出院病人35.5万人次;开展同种异体原位心脏移植、快速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供胚移植试管婴儿等300多项新技术、新项目。医院积极开展“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和“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工程”,先后选派医师支农253人次;对口支援县级医院7所,乡级卫生院11所,其中对口支援的高平市人民医院成为全国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的先进典型。为缓解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医院建立了弱势群体医疗救助机制,与社区合办惠民医院2所,开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个。协助地方政府积极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抗击非典型性肺炎(SARS)、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病等重大医疗救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做出了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