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丰碑伫太行
1946年7月1日,晋冀鲁豫军区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总院在河北省邢台北关师范学校举行成立仪式,这就是长治医学院附属和平医院的诞生之日。时光荏苒,70年来,一代代和平人继承革命传统,大力弘扬太行精神、白求恩精神,扎根上党,服务百姓,医院也从一所简陋的战地医院逐步发展成为本地区规模最大、技术先进、设施一流、专业齐全,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等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
回首峥嵘岁月,70年前,和平医院诞生之初的那些感人事迹,历久弥新,仍然催人奋进。正是凭着第一任院长何穆等老一代和平人的艰苦创业,奋力拼搏,才奠定了和平医院发展的坚实基础。
筹建医院 落户上党
抗战胜利后,晋冀鲁豫军区司令员刘伯承、政委邓小平向党中央、毛主席请示,要求派遣医务人员加强军区医疗卫生工作。根据中央指示,1945年9月5日,何穆和夫人姚冷子带着刚满两岁的女儿,率侯明、何智泉、常宗礼、陈志英一行共6名医务人员,离开了延安。他们用几匹牲口驮着一台15毫安便携式X光机等简单医疗器械和行李,晓行夜宿,翻山越岭,经过半个多月的长途跋涉,最后到达晋冀鲁豫军区司令部所在地——河北省涉县赤岸村,受到了刘邓首长的热情欢迎。何穆当下被任命为军区卫生部副部长,担负起尽快创建一所较正规后方医院的重任。
1945年10月,何穆一行到达长治,在上党门西侧的原日伪陆军医院旧址(今长治二中)组建了晋冀鲁豫军区预备医院。1946年1月1日,预备医院迁往河北邢台北关师范旧址,开始接收伤病员。当年7月1日,晋冀鲁豫军区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总院举行成立仪式,何穆任院长。时任军区卫生部部长钱信忠到会讲话。医院成立之后,军区十分重视医院的发展,在多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医院很快成为太行、太岳解放区的医疗卫生中心。随着战争的逐步发展,医院连续转移,1947年3月驻扎到河北武安县西井村,并成立了附属护士学校。在西井期间,联合国救济总署介绍了多位外国专家来院帮助工作,使医院的医疗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1948年春,刘邓大军南下,鉴于太行老区人民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作出重大贡献而当时又缺医少药的困难,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副主席薄一波向刘邓首长提出,将医院留在太行山区,继续为老区人民服务。1948年8月,医院工作人员和所有伤病员分批全部搬到了长治。
艰苦创业 管理规范
在迁移之初,何穆就按照正规医院的要求,结合实际情况,配置了医疗、护理、行政、后勤等机构和人员,在到达长治后,他又白手起家,带领大家开始新医院的建设。
长治城内东南角是日本投降后遗留下来的旧兵营,房屋破烂不堪,新医院就建在这里。军区首长将有限的经费和缴获的物资拨给了医院。何穆带领全院同志自力更生,勤俭办院。他积极领导并参加修整、改建房屋,从制作门窗、安装玻璃,到抹水泥地面,都和大家一齐动手。医务人员的工作服、伤病员的床单被褥、病房的窗帘、手术室的消毒巾,全部由他亲手剪裁缝制成样品,才交给大家制作。高压消毒锅、蒸馏器等设备,由他组织医务人员利用汽油桶自行设计、制造。何穆自己设计制作了木制手术台,用木盘代替治疗用的搪瓷盘,让工人用白铁皮制作药盘。当时的医院没有电灯,何穆就成立了医院的电灯安装小组。他们收集许多旧电线、瓷瓶、夹板、电闸、开关、灯口等,购置少量电工设备和配件,就开始了电灯安装。立电杆、安瓷瓶、拉外线、钻顶棚、安干线,他们逐个房间进行安装,晴天室外作业,雨天室内作业,整整干了3个月,终于让整个医院实现夜间照明。
何穆在建院之始就和大家一起认真制订和推行正规医院规章制度,从门诊、手术、护理、检验、会诊、值班等临床医技到收费、药械领取、会议等诸多方面,制度详尽。当时正是解放战争时期,凡是来院工作或进修的医生(专家除外),都要在从事临床工作前,先做一段护理工作,拜护士为师,学会护理基本功,并在上级医生指导下再做一段时间的实习医生工作,经考察确实能胜任后,才能独立做住院医生。凡来院进修的外科医生,要首先从消毒工作做起,养成严格完整的无菌观念和操作习惯,才能开始做外科医生工作。医院要求对每个疑难病例都要事前认真讨论,明确诊断,制订治疗方案,术前讨论,术后总结,认真观察治疗效果,做出整个病例总结。
何穆是留学法国的肺科专家,还兼任内科主任,他在日常查房中重点要检查新入院病人,对诊断有疑问的和病情严重的病人,先了解病史,进行体查,再参照化验结果下诊断书,拿治疗方案。有一次查房时,何穆遇到病人在病床上急着要大便,他马上用双手接住病人的大便,再去厕所倒掉,洗手消毒后接着再查房,这种一切为病人着想的精神让在场的医护人员很受震动。
何穆常说:“伤病员没有牺牲在战场上,更不能在我们这里出问题,要想尽一切办法救治他们。”他对医务人员要求十分严格,每天晚饭后医生和护士长一起去病房查看重病号;他要求手部消毒测试要先在指端到肘部抹上红药水,然后捂住眼睛,用三把刷子按规定方法刷15分钟,再揭开遮眼巾,查看是否还有残留的药水颜色。手术器械护士必须对手术中所需器械了如指掌,闭上眼睛也能将手术器械按使用先后摆放好。在何穆的要求和影响下,医院护理工作认真负责,从叠纱布块、做棉球,给病人洗脸梳头、擦澡换衣、测量体温、服药打针,到术前的消毒、术后护理、特殊护理,都能按规定要求做到。这些措施使医院的手术化脓率控制在千分之四以内,这种成绩在当时大城市里的大医院也是罕见的。
以人为本 尊重人才
建院之初,医院的设备虽然简陋,但是何穆能做到知人善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营造出团结向上的工作氛围。医院里的多数医护人员是在革命队伍里成长起来的,觉悟高、干劲大,但文化程度较低,医疗技术水平较差。何穆就请这些同志负责医院各部门的政治思想工作,并充分放手让他们分管病人,参加手术,使他们在实际工作中得到锻炼。他除了自己花费大量心血言传身教外,还千方百计地为这些同志创造进修、深造的机会,使他们的文化程度和医疗水平迅速提高。
当时,有多位国统区的医学专家相继来到和平医院工作,他们大多毕业于国内外的正规医学院,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十分丰富,怀着高度的革命热忱,放弃了优越的生活、工作条件,来到解放区,为老区人民无私奉献。为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何穆请他们担任各科室主任,在工作上给予大力支持,在生活上给予特殊照顾,让他们住单间、吃小灶,夏天配备躺椅乘凉,冬天量体做皮大衣御寒。这些专家们深深地感到了革命队伍的温暖,工作起来尽心尽力,他们把何穆当作知心朋友,直到全国解放,这些同志没有一位离开解放区。
儿科专家安柏林先后在北京大学医学院、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医学专业学习,1937年回国后,又在协和医院、河北邢台的教会医院从医,后在河北参加和平医院工作,成为和平医院儿科学的带头人。
妇产科专家余国器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院,参与编著妇科教材,1946年6月到和平医院任妇产科主任。妇产科在余国器的直接领导下,成立了病房、产房、婴儿房,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制度。高龄初产和难产分娩,他总是在场进行临床技术指导,确保产妇的生命安全。
眼科专家魏晓东毕业于齐鲁大学医学院,在河北西井参加和平医院创建眼科。当时设备匮乏,魏晓东就因陋就简,土法制作眼科手术器械。他们用中间钻了小孔的小圆镜子制作间接眼底检查镜,用铁丝制作开睑器、泪道探针,用铜片制作拉睑钩,用挖耳勺代替刮匙,虽然看上去简单,却是功能齐全。他们利用这些设备,有效地开展了眼科的医疗诊治。魏晓东每周还把眼科的英文原著翻译出来,作为教学和临床的蓝本,每周在办公室的小黑板上书写两次眼科常见病种的病因、症状、治疗方法,使全科医护人员很快就掌握了许多眼科的理论知识。
李光恒从贵阳医学院毕业后,在南京中央医院担任住院医师,后来以联合国救济总署外国专家艾罗思翻译的身份来到医院,之后就留下担任外科医师,随后主持外科工作,成为外科学的带头人。
检验室在主任姚冷子的领导下,发展迅速,仪器增加,人员增多,全国解放后,还将许多检验员送到北京、太原进修学习。在上世纪50年代初,晋东南地区的各县医院的检验科人员基本上都在和平医院的检验科接受培训,使得各县医院都能开展常规化验。
自1947年底开始,世界卫生组织也陆续派医生来和平医院工作,当时有美籍、加拿大籍的外科、胸外科、骨科专家,有英籍、新西兰籍的护理专家。何穆要求全院医护人员要尊重外国专家,虚心向他们学习。为方便外国专家工作,他还派人从上海请来翻译,号召全院人员突击学习英语。短时间内,全院形成了学习英语的风气,不少人学会了简单的英语对话,有的医生还学会了用英语书写病历,给专家工作带来了很大方便。何穆请外国专家担任业务指导,经常征求他们对医院工作的意见。为丰富专家们的业余生活,何穆特意让医院在周末举办文艺晚会和舞会,组织节假日登山野游。专家们工作起来心情舒畅,他们不仅帮助医院对患者进行诊断与治疗,还通过讲课、示范,向全院医护人员传授先进的医疗技术。加拿大医生沙菲尔是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外科权威,何穆就经常带领医护人员观摩他的手术,还指派余国器、王绍仪紧盯着学习战伤外科的理论和技术。在两人虚心求教下,沙菲尔毫无保留地进行了传授,在短短两个多月的时间里,他们基本掌握了沙菲尔的工作方法,从而建立了战伤外科的常规疗法。沙菲尔离开医院时,还把全部的医学书籍和全套的骨科手术器械全部捐赠给医院。
教书育人 救死扶伤
在何穆主持下,晋冀鲁豫白求恩和平医院不仅成为太行、太岳地区的医疗卫生中心,而且成为部队和解放区培养医疗卫生人才的基地。建院不久,医院就接收了晋冀鲁豫军区三纵队、六纵队、五师及太行、太岳、邯郸地区进修人员30多名,3年共接收进修人员近500名,医院还于1947年创办了附属护士学校,3年共培养护士250多名。1948年,医院创办了和平医专,招收60多名学员。医院还接受华北人民政府为太行、太岳、邯郸等地区开办各种医疗专业技术训练班的任务,短期培训了大批的助产士、化验员、防疫人员等,有力地支援了华北地区的人民解放战争。何穆极为重视培养医学专门人才,他除了承担大量组织工作外,还亲自给各类学员讲课,并且兼任和平医专校长。在教学中,他坚持理念和实践相结合的方针和少而精的原则,讲课科学性、实践性强,深入浅出,深受学生欢迎。他十分注重教学实践,让学生多接触病人,了解治疗方法,能够在短时间内具备实际工作能力。
1949年4月,解放军第四野战军42、47军发动了解放河南安阳和新乡的战役,这是华北地区解放的最后一次战役。医院组织了50多名医护人员,组成战地医疗队开赴安阳前线,共救治伤员257名、病号38名,受到部队指战员的赞扬。
同年,河南焦作地区暴发黑热病,疫情严重。何穆率领十几位医护人员组成黑热病防治队,于1949年夏天奔赴焦作。在3个月的紧张救治中,共收治近600名黑热病人,疟疾病人79人,其他病人2000余名。为搞好预防,医疗队在焦作当地举办了卫生防疫人员培训班,通过两个月学习,学员们掌握了许多防治知识和技术,为当地传染疾病和其他常见疾病的防治作出了巨大贡献。
哪里有病人,哪里有灾情,哪里就有和平人救死扶伤的身影。70年来,在邢台地震、唐山地震、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等灾区,“和平人”始终担负着公立医院的责任,更背负着党和人民的重托,义无反顾,一往无前,迅速向灾区派出了医疗队伍,为灾民们送医送药。2003年“非典”期间,医院组建医疗队增援省城太原,从700多名请战的医护人员中选出了49名勇士,他们冒着被感染的危险,冲锋在抗击“非典”的第一线,重现当年部队医院的血性和担当。在太原的那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他们临危不惧,用高超的医术和高昂的斗志击退了凶恶的病魔,让和平人的风采更加绚丽夺目。
斗转星移70载,不忘初心正前行。何穆等老一代和平人将艰苦创业的太行精神和救死扶伤的白求恩精神深深地烙印在长医附属和平医院这块丰碑之上,一代代和平人坚守着这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努力为上党老区人民的生命健康辛勤工作,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