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冀鲁豫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总院的情况回顾

发布日期:2018-06-27   浏览量:   来源:红色印记

晋冀鲁豫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总院的情况回顾

一、医院的设想与筹建

(一)问题的提出

 1945年秋,邓小平同志自延安返太行前,曾向毛主席申请要20名大夫,以解决前方医疗技术力量缺乏和质量较低的问题,毛主席批给中央组织部部长李富春同志办理。于是决定抽调鲁子俊、何穆等同志到晋冀鲁豫军区卫生部工作,鲁子俊、何穆同志分别委任晋冀鲁豫军区卫生部副部长职务,鲁子俊同志还兼任冀鲁豫区卫生部副部长。何穆等同志在河北赤岸村受到刘伯承、邓小平等首长接见。他们指示他要为大军区培养质量较高的卫生干部,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何穆同志即提出先办个医院为依托,逐步形成培养基地。嗣后拟定办医院的方案,并设想这个医院办起后,既起到部队后方总医院的作用,又是卫生干部培养基地。故定名为晋冀鲁豫军区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总院,委任何穆同志兼任总院院长职务。

(二)领导关怀和大力支持

 从筹建开始到建院全过程,都得到部队首长的关怀,特别是晋冀鲁豫军区卫生部(以下简称卫生部)钱信忠部长的热情关怀和大力支持。筹建之初,人员很少。何穆同志手下仅有从延安中央医院1945年95日调出的姚冷子、侯明、何智泉、常宗礼、陈志英等五位医务人员。卫生部根据首长指示和现实情况,决定将第一野战医院第三所(该所原系第六军分区的医务所改编而成)和野战预备医院的第一、二所,划归何穆同志直接领导,先筹建和平医院的预备医院。先后由第一野战医院第三所所长刘辉(后为武之辉)及医护人员70余人,野战预备医院第二所所长彭章及医护人员80余人并入和平医院预备医院。野战预备医院第一所由于有伤病员拖累,未及时合并。后经何穆同志同意,由该所朱所长待伤病员痊愈出院后,带领人员赴前方另行接受任务。已合并到和平医院的两个所的干部,有一部分也调到前方去了。嗣后,卫生部还决定从第18集团军总部野战卫生学校本科医疗队,抽调王绍仪、黄爱晨、王庚金、林清文等10名毕业生充实预备医院技术力量。此外,在和平医院开诊前,又从各有关部门抽调一批骨干力量充实到院内各机构和党政机关。如调侯文周同志任院政委,符碧桂同志任政治主任,洪明贵同志任副院长。还有些业务干部如曹鸿山、王仲兴等同志。开诊后仍不断输入政治和业务骨干。

(三)全体人员积极投入筹备工作

 当时正值上党战役胜利之后,利用长治市西北城区的一座敌伪时期的陆军医院故址。一边合并有关单位,按预定建制安排人员,一边收治二、三所来的伤病员。条件虽然很苦,但在何院长身先士卒、言传身教的直接领导和带动下,大家信心很足,热情也很高。随着革命形势好转,和平医院总院于1946年3月迁往河北省邢台市北关原师范学校旧址内筹建。初步拟定床位200张,分内科、传染科、小儿科、外科、妇产科等。还有化验室、X光室与辅助科室。党的系统有党委会、政治处等。行政有院务办公室、总务科、财务科等机构。医护职工共225人。

 二、以白求恩精神和党的优良传统建院

 经过一段紧张筹备,194671日晋冀鲁豫军区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总院在邢台正式开诊。何穆院长主持举行开院典礼,卫生部钱信忠部长到会作指示。还有北方大学和北方大学医学院等单位领导参加。会议开得隆重热烈。

 开诊时技术力量尚较薄弱。内科主任由何穆同志兼,田平同志系儿科主任,外科由不久前被解放的一位国民党军队的军医处长担任,不久就离去。随着开诊,社会影响日益扩大,内科大夫安柏林参加工作,由他主持内科。外科相继有联合国救济总署派来的外籍外科专家,前后有美国籍沙菲尔、艾乐思和德国的李柏(李柏后入新西兰籍)。妇产科由余国器同志主持。眼科由魏晓东同志主持。外籍专家在业务上起指导作用。

 政工系统侯文周同志任政委。不久调去前方,由蔡光炎继任政委。蔡调离后,由巩如先继任。巩调走后,由王绍仪同志任书记。政治处主任先后由符碧桂、常乐等同志担任。此外还根据具体需要设政治协理员、政治指导员和政治干事等。党委会由政委任书记,政治主任和行政副院长洪明贵,院务办公室主任王仲兴等同志任党委委员。加强政治领导和政治思想教育是我党的光荣传统。建院以来一贯如此。下面谈谈建院中如何发扬光荣传统的。

 (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在筹建过程中,从修整房屋到安装玻璃、做窗帘,从医护穿的白衣到手术室用的消毒巾,都是以何院长为首的工作人员亲手缝纫。院内全部电灯线路由医生冯光如同志个人包揽安装。

(二)对同志极端热情

 建院不久,国民党背信弃义,公然向解放区大举进攻。而和平医院总院地处平汉线的要冲,是国民党军队打通平汉线的进攻重点。医院被迫在重重困难条件下向山老区转移。于720日迁至邢台县固坊村。形势继续恶化,在固坊村仅驻40天,不得不又迁往沙河县的安河村。在行军中遇到山洪暴发,在全院人员共同努力下,在群众的大力协助下,我们待伤病员如亲人,宁愿自己多吃苦,不让伤病员受一点损失和病苦。就这样不但伤病员安然到达目的地安河,而且全部物资也无损坏或遗失。抵安河后,发现该村饮水非常困难。全体军民共饮用村中大坑蓄积的雨水,水质很差,我们为了伤病员和全体工作人员的安全,采取了严密消毒等措施,并和群众协作,设法保护水源。故在该村驻军数月中,工休人员无一例因饮水而生病。

 局势继续恶化,医院又转移到武安县的西井村,环境更加困难,物资供应日益匮乏,而伤病员却与日剧增。在伤员多而医务人员少的情况下,大家克服一切困难,日以继夜地进行治疗和手术。为了控制感染,减少化脓率,在药品缺乏的条件下,我们加强灭菌措施,对所有手术器械敷料等进行严格消毒,强化无菌操作技术,使无菌手术化脓率控制在4%以下。这种成绩是罕见的。因手术失误使伤员致残的,在我的记忆中是没有的。若没有全心全意为伤病员着想的好思想、好作风,没有严格的技术训练和要求,在药品奇缺的情况下,做到这种程度是不可想象的。

(三)对工作极端负责任

 当时的药品来源有三:一是解放区自己制造的,二是通过各种渠道从敌占区购买的,三是从战场上缴获的。因此,对药品质量都非常担心。一次从新解放区商人手中买的SD,在临床应用,仔细观察,病人毫无效果。经及时检验,发现全部是假药,这样才不致使病人受损害。另一次是发现缴获的麻醉药毒性特别大,为了解开此谜,不致使病人继续受影响,以何院长为首的医护人员为病人安全,争先用自己身体做试验,终于确定了药品的性能与用量。这种置个人安危于不顾、一心只为病人的精神,受到伤病员的好评与敬佩。

 住院伤病员在国民党军队进攻面前,几经辗转,无论何时何地在何种困境中,都能得到周密护理、热心照顾、精心治疗和妥善安排,病员感到革命大家庭的温暖,前线部队也为有这样可靠的后方而感到欣慰。

(四)技术上精益求精

 和平医院总院成立后,由于领导重视,各方面的支援,无论技术条件还是设备条件,在当时都是较好的,但和实际工作的需要相比还相差很多。本着精心服务、科学育人的精神,为弥补不足,我们采取了如下措施:

  1、放手让专家工作。对国内外专家都十分尊重。首先是对他们的工作都大力支持,从各方面保证其工作能顺利进行,使他们敢于大胆地进行工作。在生活上给予热情关怀和尽可能的照顾。在伙食上给他们开小灶。在节假日不但伙食改善,而且活动也多样化,如登山、游艺、舞会等,使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不感到生活枯燥乏味,而感到组织对他们的关怀,从而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不遗余力地给我们传授知识和技能,同时也为疑难病人千方百计地想办法。如艾乐思治一位齿龈恶性肿瘤,手术时需用电烧灼器,但咱们没有,他就在街上请铁匠打了一个似烙铁的小铁块,代替电灼器,效果亦很好。技术上求精,首先得调动起专家的积极性。

  2、医护人员既是工作人员又是学生。我们的医护人员一般都缺乏医疗、护理的正规训练。欲全心全意为伤病员服务,首先要在技术上精益求精。如对任何一个外科医生都要求从消毒工作做起,养成完整的无菌观念。对每个疑难病例都要认真讨论,明确诊断,制定治疗方案,做好术前准备、术中可能采取的措施和术后注意事项,还要认真观察,作出总结。环环扣紧,一丝不苟。广大医护人员出于对伤病员的责任感,都能虚心学习,勤奋工作。这种既是工作人员又是学生的做法,为日后培养进修人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以我党我军的光荣传统和科学态度育人

(一)搞好培训基地建设

 和平医院总院成立的宗旨之一就是为解放区培养医技人才。从开诊时起,即按照医务干部培训基地必备的院风要求所有干部。所有在院工作的医生,不论其过去的业务水平如何,历史长短,除专家外,一律从实习大夫做起,并且在做实习医生之初,先做一段护理工作。一方面培养以普通革命者的身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好思想,一方面培养医护的基本功。这样既能密切医护关系,又不使工作出漏洞。当时虽然没有三基三严”的术语,但却是按“三基三严”的精神培养技术人员的。
   (二)理论联系实际
    在实践过程中讲述理论,在理论指导下实践。这个学风坚持得好。如有的医生在手术中遇到了疑难问题,宁肯请助手帮助查阅文献,进行对照参考,找出答案,也不敷衍了事。全院医护人员养成对伤病员的问题一丝不苟的良好风尚。就为培养军队和地方的医务人才,创造了良好环境。
   (三)采取多种形式育人
    1、接收部队和地方卫生技术骨干来院进修
    
接收进修人员自建院之初起,就一批批的络绎不绝。时间长短因人因需要而定。内容主要是内外两科。他们学习后返回原岗位或另行安排,都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对部队的卫生建设起了积极作用。采用这种方式培养的人才至1950年改为长治人民医院为止约培养近500人。外科进修生除开颅外一般手术均可以做。
    2、从办护士学校入手

 先办护士学校,正式开班培训。一方面由于护理人员缺乏,另一方面也为以后办医专摸索点办学经验。再加上当时有联合国救济总署支援的外籍护理人员作教师。当时有原北京协和医院的高级护士学校校长、美籍的英格兰姆,还有新西兰籍的伊思平小姐、习格瑞特小姐等高级护理师。加上医院本身的师资力量,师资条件很不错。遂于1947年44日护士学校正式开学。学院137人。共编两个正式班。学制二年毕业。还有一预备班,补习一年文化后再转为正式学员。另有为太行军区代培的一个27人的速成班。办学的方法是:
   (1)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办学。筹办护校仅拨款300斤小米(以小米为折实单位计价)直至学员毕业再未拨分文。若只靠这300斤小米的钱,连买粉笔、墨水都不够用。但是为了支援解放战争,后方既要克服困难,还要把事情办好。我们采取延安办学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生产自救。首先动员学员上山打柴,除满足自用外还能卖一部分。自己种菜、办豆腐房和养奶牛,既改善自己生活,又能为病人增强营养品。另外是与部队的被服厂订合同,给该厂做缝被子、锁扣眼、钉扣子等简单的手工活。既锻炼了学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又能解决学员的日用品困难。除学习用品外,还解决了学员的饭碗、洗脸盆、打菜盆等。

(2)半工半读,理论联系实践。课程安排是每天8小时,4小时理论课,4小时实践课。讲什么就做什么,到病房实践由教师或护士长带领,随做随讲。这样使成员听得清、看得懂、学得快、记得牢,既发挥了教师的积极性,又发扬了学员的主动精神。
   (3)团结紧张生动活泼的训练与生活。除业务学习、勤工助学外,还要进行军事训练,课余时间组织学员文娱活动。每逢节日一般都举行军民联欢,进行文艺演出,既使自己受教育,又能宣传群众,加强了军民联系,密切军民关系,同时也活跃了部队生活。
   (4)掌握技能为群众服务,为伤病员解除痛苦。平时将所学的知识用于解除伤病员的痛苦,还到群众中去进行卫生常识宣传,遇有疾病流行时,则针对性地讲解预防方法和为群众进行预防接种。如春季为周围群众种牛痘。长治五马村流行麻疹,侯明医生带领同学给未患病的五马村儿童注射母血或自家血,起到很好的预防作用。周围村庄因麻疹死亡儿童42人,而五马村的儿童无一人死亡。春节时五马村的干部和群众30多人敲锣打鼓给和平医院送来了锦旗,表示感谢。

 3、创办白求恩国际和平医科专门学校

 为了给部队和地方培养高级医务人才,支援解放战争,1948年筹办医科专门学校。当时主要面向部队,故学员被录取后即正式参军,享受部队供给制待遇。随着解放战争顺利进展,形势发展很快,解放区不断扩大,老解放区土地改革已接近尾声,由于新老解放区的医药卫生人员大多随解放军南下,新老解放军缺医少药的情况日渐突出。为了解决这一矛盾,领导决定将和平医院总院及白求恩国际和平医专一并转到边区,由边区政府领导,以解燃眉之急。改晋冀鲁豫军区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总院为晋冀鲁豫边区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医专亦改为晋冀鲁豫边区白求恩国际和平医科专门学校。
    根据这一转变的需要,1948年2月拟定医专计划,首先是改变办学的目的。变以部队为主要对象改为地方为主要对象。计划提到,土地改革后,土地彻底平分,农村随即开展大生产运动,保证农民身体健康也随即成为一个极待解决的问题。卫生工作有积极预防和消极治疗两种,照理预防应先于治疗,但两者在事实上又须同时进行。卫生宣传、卫生调查、医疗队、医院都需要人员。长期抗战中,对农村卫生事业无法注意。现今土地改革,贫、雇农翻身,问题显得突出,只有从速筹备训练,以求完成任务。初步计划招生200人。至1950年可成立10个医院、5个医疗队。此外,还要相应地培养一定数量的药剂人员、化验员、助产士、护士,以求配套。这些人员的培养均在和平医院内进行。
    学生应有初中毕业以上的文化程度,初拟由边区政府动员各行署选送。学生毕业后除5%留校作基础教师外,一律送回原选送单位。第一批先招80名。实际执行结果是各行署无力选送。只得从河南新解放区招生,另从和平医院选送部分合格人员入学。当年招收学员至与山西大学医学院合并时止,共有学员64名。
    医专的行政机构很简单。校长由何穆同志兼任,教务主任由和平医院妇产科主任余国器同志兼任。行政管理由和平医院院务办公室兼管。教师均由和平医院各科医师兼任。只有政治干事和炊管人员是专职的。

 教学计划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在短期内造就能独立担当医疗工作者。首先抓好必须的基础理论。内容要求少而精,着重实践。在实践中以带徒弟方式进行指导。理论联系实际,在实际操作中讲述理论。课程安排是半天课堂授课,半天到病房实践。为了能扎实地开展工作,学员先从护理工作做起。然后按着内科、外科两系进行培养,内科系包括内科、传染科、肺科、儿科等;外科系包括外科、妇产科、眼科等手术科室。按照实际需要,将学生在轮回实习后,就相对固定学科,侧重学习未来确定的专业。毕业后达到能独立担当该重点科的一般工作。除课程内容按培养医生要求外,其他方面大体与护士学校同。
由于解放战争取得节节胜利,形势发展很快。太原城于1949年424日解放,也就是全省的彻底解放。根据822日太原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命令,以省政字1号函的精神,白求恩和平医科专门学校与山西大学医学院合并。根据实际程度插入四、五两个年级(山西大学医学院学制为六年)学习。这些学生不但能与该年级同步学习,而且成绩较优异。合并过来的同学,毕业时约1/5分配到部队,其余分配到全国各地,一般工作都很好。到新疆、青海、内蒙古等少数民族地区的毕业生,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成为该地区的骨干力量,受到好评。
    和平医院的名称几经更迭,但以医院为基地培养各类医护人才的传统未变。

 四、团结战斗服从组织服从需要

 和平医院的成员来自五湖四海,有从延安来的,有从晋冀鲁豫卫生部来的,也有从卫生学校干部班来的,但自开诊以来,没有发生任何不团结现象。在接受任务时,都争先恐后地争着去。没有一个提出个人要求,更没有不接受任务的现象发生。我记得,因和平医院转给地方不能随军南下,二野总部要从和平医院抽调30人作随军行动的医疗队,大家都争着报名,他们感到保护首脑机关的任务虽然艰巨,但很光荣。在向大别山进军中,这个医疗队表现了为完成任务英勇献身的精神。他们中间有胡瑞起同志、靳庭瑞同志、王如锦同志等在完成任务中英勇牺牲,光荣殉职。还有刘贵才同志负重伤致重残,至今只能匍伏而行,但仍很乐观。此外,冯光如医生在探亲途经漳河时,恰遇儿童落水,为抢救儿童英勇牺牲。这样的好同志也值得我们学习。

 当内蒙古地方病严重流行,上级指示,派两批人员去那里工作。明知那里的生活工作条件都差,却能都服从组织决定。有的留在内蒙古工作至今。如秦太亮同志至今仍在乌兰察布盟工作。他不但没有怨言,而且还做出了成绩,受到当地领导和群众的爱戴。

 支援前线作战,组织临时野战医院。如第四野战军攻打河南省安阳市时,由黄爱晨和王绍仪同志带领30多医护人员,组成临时野战医院。在伤员多、药品缺乏的情况下,想尽一切办法救治伤员,仅3个多月就圆满完成任务。

 河南省焦作地区有的村庄发生疫情,不数日死亡数人。奉命组织的到疫区医疗小分队,跋山涉水,日夜兼程,到疫区后不顾疲劳立即投入战斗,有的进行调查研究摸清情况,有的抢救病人,开展了防治工作,使疫情得到控制。他们消除了群众的恐惧心理,促进了生产的恢复。

 随着全国形势的进展,这个革命熔炉培养的干部一批又一批地走上了祖国最需要的岗位。从部队到地方,从首都到边疆,有的成为医学专家、教授、主任医师;有的分别担任中央卫生部、省市等卫生行政机关及各级医疗、教学、科研部门的负责人或业务骨干。如国家卫生部的顾问何穆同志,上海市卫生局长洪明贵同志等。至于山西省各级卫生机关人员相对更多,省卫生厅副厅长李光恒同志,还有山西医学院的领导干部王仲兴、余国器、杨绍周等同志,第一附属医院院长曹鸿山同志,第二附属医院院长、党委书记王绍仪同志,第三附属医院院长李光恒同志、副院长王绍曾同志,省人民医院院长安柏林同志,省中医研究所副所长刘万程同志,太原市卫生局副局长武斌同志,市中心医院副院长常宗礼同志,省中医学校校长李福东同志,山西职工医专校长朱坚同志。各大厂矿医院的领导骨干和业务骨干就不一一叙述了。记得1982年何穆同志来山西视察结核病的控制情况,原和平医院的老同志去看他时有个合影,约有70多人,分布在上述各机构。这些同志在各个单位发挥了积极作用,对山西省的卫生事业也作出了贡献。

 随着国内翻天覆地的变化。和平医院的名称几经改变,人员也大多更迭,但是白求恩精神和和平医院的传统基本未变,这是我党我军长期培养的结果,是对光荣传统的继承和发扬,而且在新的历史时期又有了新的发展。愿以钱信忠部长题词作为这篇回忆录的结束语:“学习白求恩精神,创建医疗服务质量好、科学技术水平高的文明医院,为老革命根据地四化建设和人民健康作出新贡献!”(原载山西卫生志办公室编《太行区卫生工作回忆录》19859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