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周记:应关注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发布日期:2014-04-04   浏览量:   来源:导员之家

辅导员周记:应关注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最近,一直想做点关于长治医学院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调查研究,也读了大量的相关文献,收获挺大。把部分资料梳理一下,也希望能对自己的辅导员工作开展起到启发和推进作用。

在国外,有关就业能力的研究很早就出现了。比较众多观点后,我现在认为:就业能力是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就业能力受到个体的环境、求职的环境、社会经济政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概念是针对大学生就业市场提出来的,关注大学生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进一步讲就是大学生个体能够满足组织需要,并且始终胜任工作的能力和特质。它随着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竞争的日益激烈而越来越受到媒体和一些研究者的关注。培养与提高就业能力也成为了组织、大学生和高校三方共同关注的问题,也进一步体现了社会求才、个人成才、高校育才的特点和需要。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使其顺利就业也成为了社会、高校和学生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在我国,近10年左右关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的研究逐渐多了起来,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心理学、管理学和教育学等领域。

郑晓明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是指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要,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在内容上,包括学习能力、思想能力、实践能力、应聘能力和适应能力。

熊书银等认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一个人应聘求职,获得就业机会,获取就业岗位的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工作能力:踏实肯干,诚实守信的意志品质:崇尚团队,崇尚合作的强烈意识:勇于创新,善于创新,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

李颖的研究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的三个维度为:内在素质,包括诚实正直、吃苦耐劳、敬业精神、责任感、主动性、责任心六个要素;处理工作能力,包括分析判断能力、善于思考、解决问题能力、独立工作能力、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学习能力、团队协作意识八个要素:社交领导能力,包括表达能力、领导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创业精神六个要素。

张丽华的研究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包含五个维度:由创新能力、纳新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分析判断力、社会洞察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应变能力,组成的思维能力,由忍耐力、心理调试能力、抗挫力、抗压力和修饰力组成的社会适应能力,由勤奋、计划能力、奉献精神和自学能力组成的自主能力,由社交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和组织能力组成的社会实践能力,由竞争意识、推销能力、自信和表达能力组成的应聘能力。

汪择认为,就业能力就其构成来看,分为基础技能、个体管理技能和团队工作技能等3个部分。基础技能,是个体就业和进一步发展必须的、具有基础性的能力,包括沟通能力、信息管理能力、数理运算能力、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等。体管理技能,指促进个体潜力发挥、有利于个体在就业过程中不断成长的技能、态度和行为,包括显示积极态度和行为的能力、负责任、适应变化、不断学习、安全工作等方面。团队工作技能,包括和别人一道工作、积极参与项目小组等方面的能力。

梳理了众多观点后,又联系社会发展趋势,让我不禁想到:在当今的激烈竞争的环境中,单位和组织的生存和发展都依赖于吸引、聘用和留住高素质的人才。人员选聘的目的在于选拔到真正有能力胜任或有潜力通过培训可以胜任该工作,并为组织创造价值的人才。这就要求社会组织对所需要人才的能力构成的准确把握。

对大学生而言,劳动力市场由于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的增加而使得竞争越来越激烈,雇主们需要的是能够提供多种能力的大学毕业生而不仅仅是只提供一张学历文凭,这样就要求大学毕业生具备多种技能,真正提升就业能力。在当前如此的环境下,大学生毕业生们需要有与客户和团队其他成员有效沟通的技能,快速地适应变化着的环境的技能等。他们必须在学习生涯中发展一套可不断转换的技能以保证他们在求职和工作中取得成功。

对于学校而言,学校教育的目的便是人尽其才,使之能够服务于社会。高校是学生从学校到社会,从学习者到劳动者转变的中间环节,是学生社会化重要的一环,为了实现这样一个重要的转变,就必须增强对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的重视和培养,这也正体现了当前社会、大学生个体、高校多方面的综合需要。

2011年级辅导员  李晓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