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周记:重视心理资本的培养,提高在校生素质

发布日期:2014-04-04   浏览量:   来源:导员之家

辅导员周记:重视心理资本的培养,提高在校生素质

一直忙于做一个关于长治医学院在校生心理资本的研究,终于有了结果了,毕竟是和咱们自己学生有密切关系,总觉得需要总结梳理一下:

心理资本概念的提出源于积极心理学与积极组织行为学的发展。2002年,Martin Seligman提出了“心理资本”(psychology capita1)的概念,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     管理学教授     Fred Luthans在著作《心理资本》中认为,心理资本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心理资本现有观点按其取向可划分为三种:第一种观点是特质论。特质论认为心理资本是作为个体的内在特质而存在的。可以这样说,特质论者认为心理资本就是人格,是先天与后天共同作用的结果。  

第二种观点是状态论。状态论认为心理资本是一种心理状态,是个体对自我、工作、伦理以及人生信念、态度和认知的综合。Luthans认为,心理资本是一个由多种因素构成的综合体,是基于积极组织行为学标准的核心积极心理状态,组织可以通过影响个体关于“我是谁”以及“我将成为谁”的认知来获取竞争优势。研究者认为心理资本是一种特定的积极心理状态,这种独特的个人资源能够促使个体实施积极的行为并产生高绩效。  

第三种观点是综合论认为,心理资本是一种同时具有特质性和状态性的心理素质。2006年,Avolio等人在探讨心理资本的内涵时,使用了“类似于状态(state-like)”这个词,并认为心理资本既具有状态性,可以通过干预措施来开发,又具备特质性,相对比较稳定,而且状态与特质实际上是同一维度上的两个极端。同时,Avolio列举了大量实例来佐证自己的观点。目前,综合论是心理资本内涵研究最新的观点,对心理资本今后的研究很有启示意义。  

综合以往研究心理资本有以下特点:(1)属于积极心理学范畴,强调个人的力量和积极性,而不是纠错与试误;反映人的优点,而不是缺点。(2)是一种基于积极组织行为学标准的心理状态。(3)不同于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而是位于两者之上。人力资本强调“你知道什么”,它明确了员工应该具备的受教育程度与技能;社会资本强调“你认识谁”,它注重的是关系网络和人脉;而心理资本则强调“你是谁”以及“你想成为什么”,即关注的重点是个体的心理状态。(4)具有投资和收益特性,可以通过特定方式进行投资与开发,将其潜力挖掘出来,进而使组织获得竞争优势。(5)心理资本的内容相当广泛,因此有的研究者认为,所有能够给个体与组织带来积极结果的心理和行为,都可以纳入心理资本的范畴,例如组织承诺、忠诚、诚信、组织公民行为、心理契约、工作投入、组织认同等。心理资本所具有的这些特点对于个体来说非常重要,个体不仅可以通过特定途径来获得心理资本,还可以通过特定途径来提升心理资本的数量与质量。  

心理资本培养也是心理资本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主要解决如何对个体和组织的心理资本进行干预提升,以产生积极效应。该领域最有影响的研究是Luthans教授所做的研究:根据Luthans观点,心理资本有四个因子:自我效能感、希望、乐观和坚韧性。2005年提出了著名的心理资本干预模型,并通过实证研究验证了该模型。该模型就树立希望、培养乐观精神、提升自我效能感和增强坚韧性提出了一整套极具操作性的促进措施。  

通过研究长治医学院在校生,我发现:  

1年级与心理资本显著相关,说明年级越高,心理资本水平越高。

2而在心理资本的四个因子中,年级与自我效能感、希望上显著相关。即随着年级的增加,心理资本中的自我效能感和希望水平会提高,心理资本整体水平便会提高,就业能力也会随之提高。原因可能是,年级越长,知识经验体系会相应增加,对自己的肯定和认识会更深刻,希望感和自我效能感都会增强。  

3心理资本在性别、是否班干、是否有打工兼职经验上的差异虽未达到显著,但从研究数据可以看出,差异还是存在的。未达到显著性差异的原因可能是被适量不够大或取样不均等研究局限造成的,有待进一步考察探究。  

4针对大学生和高校提出部分建议:大学生关注学习的同时应注重培养自己的心理资本,可以通过自我效能感、希望、乐观、坚韧性的方面来提升自己的心理资本水平,以提高就业能力。高校在教授知识的同时,应注意对学生进行心理资本和感恩的教育和培养,采取具体干预措施来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希望、乐观、坚韧性,及进行相应的教育。

2011年级辅导员  李晓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