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说丨浅谈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对策
摘要:大学是培养人才的摇篮,也是孕育并缔造科技进步、社会更新之地。而大学生更是大学的主角,是未来社会进步、国家建设的实施者和缔造者。但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精神文化生活逐渐被人们越来越重视,而大学生这一关键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日渐显现,并引起全社会的普遍关注。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 对策
No.1当代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1.生活适应问题。大一新生容易面临这个问题,主要是大一新生刚从压力紧张的高中阶段走出来,家长和学生的目标一致,全力以赴考上好大学。但上了大学之后,远离父母、远离从小到大熟悉的环境,突然到了陌生的环境,再加上水土、气候、饮食等的不适应,往往会带来躯体的不适感,身体的不适容易造成心理的焦虑和担忧。另外,来自城市的大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平时习惯了被家长安排的舒适生活,独立生活能力较差。
2.学习问题。首先,学习的目标不明确。大学的老师并不会像高中阶段的老师那样天天盯着学生学习,所以好多同学没有了老师和家长的督促,学习目标不明确,不知道自己上大学该干什么。其次,学习动力不足。如今的部分大学生缺乏“为什么学习”的目标,进而就缺乏主动学习的热情,部分大学生上课的时候不是打游戏就是睡觉,甚至有的还旷课,只有老师点名才去,课后更不用说了,不知道主动去把知识进行消化吸收,就等着考试老师划重点、给复习题,临时抱抱佛脚,信奉的是60分万岁,不挂科就行。再次,学习方法不当。我们的部分学生已经习惯了当前教育,老师教什么就学什么,缺乏主动思考的能力,部分大学生的现状就是上课记记笔记,考试的时候死记硬背,考试完忘得一干二净。这种方式的学习对知识的积累作用微乎其微,时间长了还容易遗忘。面对上述的学习问题,有的学生就会出现焦虑、自卑、逃避学习甚至厌学的情绪,进而就会引发一系列的心理问题,诱发心理疾病。
3.人际交往问题。首先,部分学生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以自我为中心,对自己宽容,对别人严格,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别人身上,很少顾及他人,交往中缺乏合作意识及换位思考的能力和想法,难以完成团队工作。这点在大学的班级活动中经常可以看到,有的人总是说自己有什么事来做借口推脱不去参加班级活动。其次,缺乏自信的心理。有的同学不善言辞,不敢和别人接触,怕被嘲笑,所以做起事来畏首畏尾,不能充分展示自己的优点。再次,情绪化强,容易冲动。大学生处于特定的心理发展期,渴望物质和精神上的独立,思想走向成熟但并不完全成熟,自制能力弱,遇事易冲动,做事情不深思熟虑,容易头脑一热就做出让自己后悔的事。
4.情感问题。大学生的情感趋于成熟但又不完全成熟,一旦遇到情感问题,就很容易冲动或者做出伤害自己或他人的事情。在我身边就发生过,一名男生由于情感问题而逃课酗酒甚至还有过自杀的想法,幸亏辅导员老师在他的微信朋友圈里发现端倪,及时心理沟通和劝导,并上报学校领导说明情况同时进行备案,另外联系家长了解并说明情况,经过校领导、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指导和交流,学生思想转变,情绪逐渐疏导缓解。
5.性格和情绪问题。有的学生性格内向,不善言辞,遇到问题不善表达和沟通,啥事都闷在心里。还有的大学生性格孤僻,不与其他人交往,很难和同学之间相处融洽,有的甚至做出过激的行为,比如2004年轰动全国的“马加爵案”。由于性格问题,这些学生时间长了就会产生严重的心理压力,最终容易引起性格障碍。
No.2如何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
1.展开大学生心理问题筛查,建立学生心理档案。要想及时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只有及时发现、早期介入、及时化解,但是前提是要通过大数据筛查及时发现学生心理问题的苗头,这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因此大学生心理问题筛查具有重要的意义。筛查是第一步,其次就是将问题依据严重程度进行分类。制定科学有效的心理普查方法,通过大规模的实施普查,通过数据分析比对发现心理问题的特点和类型,完善大学生心理素质档案,分类施策,为制定切实有效的心理疏导措施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把握工作目标,突出工作重点,提供工作效率。心理健康普查的过程,同时也是宣传心理健康知识的过程,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意识大大提高。
2.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利用校内社团活动、广播、报纸、QQ群、微信群等媒体平台,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营造良好的校内氛围。一是选择适合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二是举办心理健康讲座、校内论坛、宣传月、宣传周;三是建立心理咨询师—辅导员—大学生的三级分包机制。
3.建立校内心理咨询室,便于大学生咨询心理健康问题。邀请专业的心理咨询专家,在学校内开展专业的心理咨询,广泛运用心理学知识,帮助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化解普通的心理健康问题,如遇到严重的心理疾病问题及时引导学生到专业的医院进行就诊,减少因学习心理健康问题导致校内极端事件发生的因素,营造和谐的学习知识环境。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是一个长期且任务艰巨的过程,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既需要心理咨询专业人员,更需要学校、老师、家长、学生的共同努力,共建和谐校园。